“求关注”背后
最近,时常听老师们说起“求关注”这个词儿。说的是班里个别淘气的学生做的淘气的事儿。
老师们说的不无道理。有些孩子平时总是弄出一些动静来,搅得班里不得安宁。小则说说话,戳戳别人;大则与别人扯葫芦架,谁都想惹惹;更有甚者,故意挑衅别人,甚至弄出流血事件来,十足的“战争贩子”。
老师们不愧懂得心理学,用“求关注”这个词儿很确切地指出了这个孩子的心理需求。
我赞成老师们说的这个词儿,也发现有的孩子一些行为确实是在引起别人的注意。但是,孩子为什么“求关注”?“求关注”的背后存在哪些问题?我觉得这些问题实在值得我们老师与家长深思。
“求关注”说明平时不被关注。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关注。孩子渴望的关注对象是谁?不外乎三类人:在家庭,希望得到亲人的关注;在学校,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同学交往,希望得到同学的关注。
可是现实生活是残酷的。
越来越多的家长因为工作的原因,宁愿把孩子给别人托管,也无法做到与孩子共进一餐。于是,学校周边地区小饭桌的生意就一直那么红火。
越来越多的老师因为工作的劳累,不愿意与孩子进行课下的交流与谈心。于是,有问题的孩子得不到及时的疏导,问题越来越严重。
越来越多的小孩因为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变得自私、势力,不愿意与那些特殊的孩子交往,于是,特殊的孩子越来越特别。
于是,这些孩子的需求便一直得不到满足。
于是,用一些过激的言行故意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满足自身需求成了这些孩子的家常便饭。
这些,难道我们不该反思吗?
让孩子不再“求关注”,需要我们主动去关注。作为家长,实在不应该以工作忙为借口忽视对孩子的关注。应该拿出时间与孩子共处,听听孩子的心声,听听孩子的需求。作为教师,真的也应该多关注那些特殊的孩子,让他们不再用自己特殊的行为去“求关注”。诚然,面对五六十个孩子,个个都关注到确实有一定难度,但再难,也得做。不是吗?
写于2016年6月2日
评论